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党校 » 网上党校 » 正文

人民日报刊文: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中实现更好发展

发布日期:2017-07-10  浏览次数:45
核心提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并从国内走向海外,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并从国内走向海外,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对GDP的贡献率超过60%,对就业的贡献率超过80%,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必须重视民营经济,促进民营经济更好发展。
  
  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出现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济社会迈上新台阶、进入新阶段,呈现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并对民营企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经济大而不强。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是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我国人均GDP仅排在世界第八十位左右,经济竞争力特别是企业竞争力还不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受到发展中国家低成本优势和发达国家品牌、质量优势的两面夹击,未来出口增长率不可能太高。同时,我国还存在产业未强而剩、企业大而不精等问题。由于长期依靠投资拉动,一些产业重复投资严重。虽然我国企业刚刚长大,还没有变强变高,但许多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企业竞争激烈,利润越来越低,转型升级缺乏资金、市场支持。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规模迅速增大。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有100家,排在世界第二位;但世界500强品牌中我国仅有25家,排在第五位。全球百家最受尊敬企业中我国仅占3家,缺少竞争力强的品牌企业。
  
  人口未富先老。2004年沿海个别地区开始出现用工荒,2012年以后新增劳动力连续3年下降。近年来,除了结构性需求差别,一般制造业用工出现需大于供现象,因缺工造成的企业开工不足已成为普遍现象,再靠低成本劳动力大规模生产面临很大困难。劳动力短缺使企业用工成本明显上升。同时,劳动力不稳定、技术不精问题突出。新一代农民工有很多优点,知识水平较高,但吃苦精神较差,再加上没有大的生活压力等因素,很多人不安于一般企业、不愿从事一般性劳动,而愿意闯世界、感受不同生活。职工流动性较大,对企业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同时,缺少拥有精湛技术的技工一直是阻碍我国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
  
  可见,我国企业发展环境同30年前相比已发生巨大变化。民营企业必须认清这一变化,主动适应环境、转变观念。
  
  民营企业发展面临多种问题
  
  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改革开放后,由于国内外劳动力成本差别大,我国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成为世界很多大公司的生产车间。我国很多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主要从事制造和组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足20%,自主品牌出口不足10%,自主品牌占有率不足3%。我国很多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是在加工、贴牌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不少著名品牌企业在出口时还在做贴牌生产,自主品牌主要在国内销售,出口占比并不高,主要原因是国际知名度不够。
  
  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期限短。我国超过一半的小微企业没有从银行取得过贷款。大企业最低贷款利息为6%左右,而中小企业为10%或更高。对企业影响更大的是贷款期限短,多为一年期,要进行技术改造等长期投资只能靠短贷长投。企业为取得贷款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却达不到预期效果。金融服务质量差、利息高,严重影响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审批难、审批长,企业负担重。虽然中央、省市下放、减少了不少审批项目,减少了收费项目,但很多小微企业并没有感到方便多少,简政放权的实际效果尚未充分显现。税费负担依然较重。中小企业整体税负占销售收入的6.81%,全国企业总水平为6.6%;缴费项目多,乱收费现象依然存在;社保缴纳综合比率偏高,缴“五险一金”是很多企业面临的难题。再加上PPI下降,很多企业利润减少,亏损面扩大。劳动管理难度也在加大。劳动力成本上升快,在很多企业已超过技术进步和利润增长速度。中小企业职工流动性偏大,平均约为15%,增加了管理、培训成本,影响技术水平提高,也导致劳动争议案件多发。
  
  在适应新常态中实现发展新跨越
  
  适应新常态,需要调整心态、树立信心。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我国进入中高速发展、创新发展、包容发展的新阶段,这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民营企业一方面要调整心态,适应速度慢下来的新常态;另一方面要树立信心,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实现持续稳定增长。民营企业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机制灵活,市场适应能力强,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成长力,只要应对得当,就一定能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新常态中实现发展新跨越。
  
  转变经营理念。过去民营企业重视发展速度,对质量、效益重视不够;重视降低成本,以低价格取得市场份额,对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重视不够;重视竞争发展,对合作发展重视不够;重视企业自身发展,对职工发展、社会责任重视不够。新常态下,企业应转变经营理念,做到速度与质量、成本与技术、自主发展与合作发展、企业发展与职工发展相统一,兼顾企业利益和社会效益,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同时,牢固树立法治理念、诚信理念及和谐劳动关系理念,把企业办成全体员工的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积极有效应对。一是更加注重创新。从目前企业遇到的主要困难看,国内产能过剩主要缘于同一水平投资过多,出口价格优势削弱主要缘于劳动力成本上涨,两者都与企业技术创新不够有关。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应加大创新投入,迎头赶上。二是更加重视品牌建设。没有自主品牌或自主品牌在国际上得不到认可,价格就上不去,就会陷入没有品牌利润低、利润低更难建设自主品牌的恶性循环。如果出口产品中自主品牌不占主导,就不可能成为制造业强国。三是更加重视环保。目前,国际上已形成只有绿色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才能进入重大工程、重要卖场的趋势。减少生产全过程的污染,不仅能争取更大市场份额、赢得市场尊重,更能获得高额、持续的利润。四是更加重视合作。一个企业要有所专,一个企业家要有所长,但仅仅靠企业自身、企业家个人努力很难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各有特色的企业相互合作、取长补短,都把自己所长发挥好,同时相互持股分享其他企业特色产业的利润,这是做强企业的有效方式。五是更加重视依法治企、诚信经营及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关爱员工,不仅从经济上重视员工,而且把员工看作重要的人力资源、企业资本。加大员工培训力度,使其各有所长。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提高员工的稳定性。六是更加重视走出去。走出去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充分利用国外技术、人才、渠道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优化国内产业布局、实现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企业应制定国际战略规划,研究目标国的法律政策和习俗,做到走得准、走得好、待得住、回得来,使走出去真正为企业发展服务。
  
  政府应积极扶持企业创新发展
  
  企业能否顺畅地在新常态下实现发展,不仅是企业自身的事,也是国家的事,关系我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包括政府为企业营造宽松的市场环境、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以及减轻企业负担。政府扶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目前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积极作为。
  
  简化行政审批。应尽快制定实施政府权力清单、收费清单和负面清单。以立项为主要内容的审批制度是计划经济条件下集中国家财力、物力进行建设的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不在负面清单内,凡是企业利用自有资金按照市场原则决策的事情,都应让企业自主去做。
  
  鼓励创新。创新热情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国家保护力度不足,是影响我国企业创新的主要问题。创新动力是企业长期积累、培养的结果,国家保护不力就会挫伤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企业创新融资难融资贵、政府各项支持措施难落实,同样会打击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政府部门应尽快解决创新投入成本过高、政府补助减税难落实等问题。
  
  鼓励自主品牌出口。我国对出口有扶持政策,但还没有针对自主品牌出口的扶持政策。应考虑调整扶持政策,把目前一半的补助资金用于自主品牌出口。争取经过几年努力,使我国自主品牌的国际认可度、占有率实现大的提高。
  
  减轻企业负担。应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以及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尽快把过重的企业负担降下来。目前,应积极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谢经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 网上党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