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编②
2023-08-28 10:09  点击:120
加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全国政协常委  胡  刚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对标新形势下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要求,尚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为此建议:

  完善平台运行制度机制,筑牢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坚实基础。构建国家主导、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联动的科技创新平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衔接机制,实现数据直报、信息共享、决策联动、攻关协同。聚焦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探索实施AB组平台合作竞争机制,实现优势互补、高质量攻关。探索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建立以政府稳定性支持为主,竞争性支持为辅,社会资本、创投资金等市场化支持为补充的经费投入方式。建立平台长周期分类考核评估机制,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作为关键指标,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并作为持续支持平台建设的重要依据。

  构筑平台人才集聚高地,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人才支撑。建立健全有助于平台科技人员充分发挥创造性的管理体制,加强平台人才梯队建设,合理交叉兼职,避免平台间研发人员简单重复或过度重合,做到平台任务、岗位、人员“三个平衡”。在国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领域,探索以项目制组织平台招引吸纳核心人才和紧缺人才。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基础研究人才采取同行学术评价,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注重市场评价,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青年人才评价考核周期。

  推动平台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以开放合作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牵头组织、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共同参与大科学项目。

民营企业承担科技创新重任正当其时

全国政协常委  谢  茹(代表全国工商联)

  民营企业承担科技创新重任正当其时,恰逢其势。建议: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积极发挥民企贴近市场、反应敏锐、机制灵活优势,强化民营科技领军企业出题者作用,围绕产业发展卡点堵点和未来方向,研究提出技术问题清单。支持民企牵头建立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出台配套政策,总结成功案例。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鼓励民营整机企业提出关键核心零部件替代或创新需求,并向上下游企业发布。鼓励专精特新企业积极投身微创新,积少成多实现质的突破。加快完善创新型产品推广应用政策和标准,必要时可制定临时性办法,让新产品尽快商业化。

  围绕项目成果完善管理机制。丰富科技创新项目类别,突出关键技术创新项目,协调布局近期与中长期项目,给民企更稳定预期。借鉴政府采购和招投标中支持中小企业的做法,在各类科技项目、科研基金中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预留份额。强化科技创新结果导向,为民企创新松绑减负,适度放松民企项目使用资金审计管理,建立创新项目容错免责机制。

  围绕企业需求构建创新生态。拓宽民企创新空间,最大限度取消企业资质类、项目类等审批事项,以及部门互为前置的认可程序和条件。优化面向民企的科技金融服务,形成创业投资、银行信贷、上市融资等多方式全周期支持机制。充分发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带动社会风险资金关注民企,投早、投小、投长、投硬科技。

唱响基础研究“合奏曲”

全国政协常委  陈星莺(代表民革中央)

  近期,我们通过开展“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调研,发现开展基础研究的各类主体中,一些专精特新企业具有独特优势、能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存在以下问题:企业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对企业缺乏有效引导措施;企业争取资源能力相对匮乏。为此,建议:

  鼓励多元投入,引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规模。加快建立和完善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以明确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地位为抓手,积极创新投入模式、畅通投入渠道,逐步提升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占比。探索公私合作研发、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引导企业对关系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前沿与公益性领域的基础研究前瞻性部署,参与研究、提出建议。明确将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占比纳入国企科创考核指标体系,发挥国企示范效用。

  强化政策落地,激发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内生动力。对从事关键领域基础研究的企业,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加计扣除比例,推动相关税收抵免等。试点成立科技银行,实施企业基础研究融资专项扶持计划。

  夯实资源保障,构筑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外部支撑。健全企业“出题”、高校和科研机构“解题”的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完善企业科研人才职称评定办法。建立科学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平台,推动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和重大科研装备向企业无障碍开放。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企业踏实开展基础研究“撑腰”“护航”。

加强大科学装置建设助力创新驱动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  刘  艳(代表台盟中央)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既是探索未知的超级工具,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利器。目前,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和运行存在如下问题:出资来源单一,投入规模仍不足;各地存在同质化竞争,规划统筹需优化;部分设施开放共享度不足,产业用户参与少。为此,建议完善大科学装置建设与运行机制,提升产业支撑力,加强基础研究,助力创新驱动。

  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加大投资力度,形成多方参与投资及运行的模式。要树立大科学装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在装置申报论证阶段明晰各方权责,充分考虑大科学装置全周期运行、升级改造所需资金。积极吸引产业用户和社会资本出资参与设施建设,既有助于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又能加快仪器设施的运行。

  加强对各地设施立项的统筹部署和科学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能驱动周边科创发展。如北京怀柔科学城布局建设了多个大科学设施,助力北京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还有位于贵州的“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有利于推动培育中西部地区本土科研力量、建立国际天文科普带。要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的协同作用,对各地上马大科学装置建设项目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布局,形成集聚效应。

  探索建立大科学装置针对产业研发的支撑机制。要加大产业用户需求调研和宣传培训力度,开辟并做好产业用户的服务工作,开展面向产业应用的实验方法学研究,促进项目与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部分科学装置应突破其对外部用户的使用限制,加快研究合理的收费机制,促进产业与装置协同发力。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全国政协常委  洪慧民(代表民建中央)

  当前,科技创新动力不足、资源配置能力不强、创新链影响力偏弱三个短板,影响了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的发挥,亟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动力、能力和影响力,特别是要破解创新人才集聚难、创新平台使用难两大关键问题。

  畅通产学研人才流动机制,着力解决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难问题。建议促进体制内外科研人员自由流动,允许体制内科研人员停薪留职创新创业和前往企业任职,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与重点企业的人才双向流动机制。破除行政对企业人才评价工作的过度干预,将评价、使用和激励的“指挥棒”更多地交给用人单位,提高企业人才评价话语权、人才使用自主权,解决企业对高端人才吸引手段不足问题。

  提升创新平台对企业辐射和开放力度,着力解决企业对创新平台使用难问题。基础科学设施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创新平台是产生前沿技术、推动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条件,对企业科技创新极为重要。建议支持依托科技型骨干企业布局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等。提升大企业创新平台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鼓励大企业通过专利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向中小企业转移转化,通过生态构建、基地培育、内部孵化、赋智带动、数据联通等方式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

协调推进工业人工智能发展与应用

全国政协常委  卢国懿(代表致公党中央)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势头迅猛,工业提质增效成效显著。但同时,我国在人工智能与工业技术深度融合发展方面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因此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夯实工业智能化发展基础。由政府主导建立工业人工智能产业建设领导小组机制,专业学会、行业协会、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龙头企业和标准化技术组织等广泛参与;统筹规划,加快建设一批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推进算力资源的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定期发布可公开数据;建设高质量的行业共享数据集,建立数据生产、流动和保护机制,实现数据标准规范、流动畅通、存储安全。

  强化产业培育力度,助推工业智能发展提质增效。发挥政府统筹和主导作用,拓展应用场景,加速应用落地。考虑人工智能应用于工业环境时的特殊性和过程的局限性,着力研究人工智能的工业适配性,推进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智能化转型。支持行业推广人工智能及其装备在制造、能源等工业领域的示范应用,形成工业智能典型应用场景。

  加强基础研究,持续提升核心技术支撑力。加强人工智能底层基础理论研究与核心技术突破,推动基础模型的研发,算法、数据和算力的创新,除了计算机视觉技术、群体智能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之外,重点聚焦人脑科学、脑机接口技术和自主无人系统技术等。同时夯实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芯片和基础软件等产业核心基础,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强化自主生态创建。

  加强服务型研发设计,推进工业专用模型发展。重点推动以模型即服务(MaaS)为代表的模式,实现“人工智能+制造”对产业的渗透。推动建立数字驱动的协同供应链,实现全供应链信息的整合与及时分享。

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

全国政协常委  徐延豪

  科普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人才基础、培育良好社会氛围。为推动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议:

  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加大科普工作组织动员力度,优化动员方式和手段,搭建高校、科研院所、全国学会和企业携手合作的科学传播平台,为科技资源科普化提供畅通渠道。聚焦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加大对中西部及脱贫地区的科普投入和优质科普资源供给,为公众走近科学提供普惠条件。

  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加强调查研究,把握科普发展规律,了解公众真实的科普需求。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深化网络科普和线上科普平台发展,提高数字资源覆盖面和精准服务水平。协调各方共建国家级科普专家库,构建网络科普内容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减少科普领域网络谣言危害,助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为高质量科普提供制度保障。制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组织承担科普任务的制度规范,明确财政投入科技项目的科普任务要求。明确科技人员参与科普工作的职责要求,完善科技人员参与科普工作的激励机制,动员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工作,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做好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夯实高质量科普的人才基础。

 

来源:人民日报